引言
胆道蛔虫病是一种由蛔虫寄生在胆道系统内引起的疾病,尽管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和防治工作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已有所下降,但在某些地区和人群中,胆道蛔虫病仍然是严重的健康问题。本文将详细介绍胆道蛔虫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
胆道蛔虫的病因
蛔虫是人体内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之一,通常寄生于小肠。在某些情况下,如肠道环境改变、胃酸水平过低、胆道口括约肌松弛或驱虫不当等因素的影响下,蛔虫可钻入胆道,引起胆道蛔虫病。
肠道环境改变
当机体发生恶心、呕吐、腹泻、发热等应激状态时,胃肠蠕动功能失常,蛔虫的活动性增强,沿肠道上行于胃或十二指肠时,通过胆道口括约肌进入胆道。
胃酸水平过低
蛔虫习惯在碱性环境中生活,当胃酸过低时,十二指肠pH值升高,蛔虫的活动范围增大,上移进入十二指肠而发病。
胆道口括约肌松弛
由于炎症或手术所致胆道口括约肌功能不全,便于蛔虫进入。
驱虫不当
可因服驱虫药量不足或驱虫方法不当,蛔虫受药物刺激而躁动不安,亦可沿十二指肠进入胆道。
胆道蛔虫的临床表现
胆道蛔虫病的主要症状包括:
腹痛
突发性剑突下钻顶样绞痛,疼痛剧烈,向右肩背部放射,病人常大汗淋漓,辗转不安,呻吟不止。
恶心呕吐
约40%患者吐出胆汁或蛔虫,极具提示性。
发热
由于蛔虫引起的胆道感染所致。
黄疸
由于胆道阻塞导致胆汁排泄不畅引起的。
胆道蛔虫的诊断
诊断胆道蛔虫病主要依靠典型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检查,如:
病史与体检
疫区居住史、呕吐蛔虫或既往排虫史是关键线索;发作期腹部柔软与剧烈疼痛不符是特征。
影像学检查
超声:首选无创检查,可见胆管内平行双线状强回声(蛔虫体壁),实时超声可能观察到虫体蠕动。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提示寄生虫感染。粪便检查:可检出虫卵。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兼具诊断与治疗价值,可直接观察到胆道内的蛔虫。
胆道蛔虫的治疗
治疗胆道蛔虫病的主要方法是:
药物治疗
使用驱虫药物,如阿苯达唑、甲苯咪唑等,以杀死蛔虫并使其排出体外。
非手术治疗
包括解痉止痛、利胆对症治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控制继发细菌感染,营养支持等。
手术治疗
在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的情况下进行,如胆道探查取虫、胆道引流等。
胆道蛔虫的预防
预防胆道蛔虫病的关键是:
饮食卫生
果蔬洗净、烹饪彻底,避免饮用生水,饭前便后应洗手。
粪便管理
农村地区推广无害化厕所,防止虫卵污染土壤和水源。
定期体检和驱虫治疗
有助于预防胆道蛔虫病的发生。
结语
胆道蛔虫病是一种严重的健康问题,了解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对于预防和治疗该病至关重要。通过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胆道蛔虫病的发病率,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