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磁共振成像(MRI)作为一种无创的医学影像检查手段,在临床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MRI检查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如MR灼伤等。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医院和患者本人都需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做到未雨绸缪。
MR灼伤的风险因素
1. 导电物体
MRI检查中,导电物体如线圈、导线、心电贴片等直接接触皮肤,可能导致过热损伤。这些导电物体不仅限于金属,即使是足金饰品,也可能引发灼伤。
2. 纹身
被检者皮肤直接接触或贴近MRI孔径壁,以及特殊姿势或肥胖导致皮肤相互接触形成闭合电路,都可能导致热效应加剧,增加过热损伤的风险。
3. 热效应
射频场是MRI检查中的主要生物效应,随着磁场强度的增加,过热损伤的风险相对增加。
防范措施
1. 医院方面
a. 严格检查
在进行MRI检查前,医护人员应严格检查患者身上是否携带导电物体,如金属饰品、牙套、膏药等,并要求患者摘除。
b. 优化摆位
在对患者进行摆位时,医护人员应注意避免皮肤与线圈、皮肤与皮肤之间直接接触,可在患者皮肤与线圈、皮肤与皮肤之间放入MRI专用泡沫垫。
c. 加强培训
医院应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MRI检查操作培训,提高其对MR灼伤的防范意识。
2. 患者方面
a. 主动告知
患者在就诊时,应主动告知医生身上携带的导电物体,以便医护人员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b. 检查身体
在MRI检查前,患者应检查自身是否有纹身,如有纹身,应提前告知医生。
c. 配合检查
在MRI检查过程中,患者应积极配合医护人员,保持安静,避免移动,降低过热损伤的风险。
总结
防范MR风险,需要医院和患者共同努力。医院应加强培训,优化操作流程,提高防范意识;患者应主动告知医生相关信息,配合检查。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降低MR风险,保障患者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