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宇宙这个新兴的虚拟世界里,虚拟偶像正逐渐成为数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短视频到直播,从演唱会到游戏、网剧、电影,虚拟偶像的身影几乎遍布所有真人偶像可以涉足的领域。然而,随着虚拟偶像的商业价值不断提升,版权争夺战也日益激烈,背后隐藏着诸多秘密。
虚拟偶像的定义与分类
根据《2021年虚拟数字人深度产业报告》,虚拟数字人指存在于非物理世界中,由计算机图形学、图形渲染、动作捕捉、深度学习、语音合成等计算机手段创造及使用,并具有多重人类特征(外貌特征、人类表演能力、人类交互能力等)的综合产物。虚拟数字人的具体应用可分为服务型虚拟数字人和身份型虚拟数字人,虚拟偶像便是身份型数字人的典型代表之一。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虚拟偶像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
- 按建模风格:分为高仿真型、CG建模型、AI生成型、视频型。
- 按应用类型:分为身份型、服务型和表演型。
- 按呈现风格:分为卡通、二次元、高仿真和超写实。
目前,国内商业化应用较好的、人气较高的虚拟数字人包括虚拟偶像洛天依、虚拟主播央视AI王冠、数字员工班长小艾等。
版权争夺战背后的秘密
随着虚拟偶像的兴起,版权问题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以下是版权争夺战背后的几个秘密:
1. 虚拟偶像形象设计的版权保护
每一个虚拟偶像都有一个对应的虚拟形象,而虚拟形象生成的关键步骤是建模。通过建模等方式设计形成的虚拟形象,如果其具有独创性且符合以线条、色彩或者其他方式构成的有审美意义的平面或者立体的造型时,这部分的版权归属成为争议的焦点。
2. 虚拟偶像表演的版权问题
虚拟偶像在直播、演唱、代言等活动中进行表演,涉及到表演者的版权问题。由于虚拟偶像并非真人,其表演的版权归属存在争议。
3. 虚拟偶像IP的授权与合作
虚拟偶像作为一种新兴的IP,其授权与合作也成为版权争夺的重点。企业之间在授权与合作过程中,需要明确版权归属、收益分配等关键问题。
4. 虚拟偶像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偶像与人工智能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在这一过程中,涉及到技术、数据、版权等多方面的权益问题。
结论
虚拟偶像作为元宇宙时代的新兴产物,其版权问题日益凸显。在版权争夺战中,各方需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推动虚拟偶像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政府、行业协会等也应加大对虚拟偶像版权的保护力度,为元宇宙时代的到来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