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结核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疾病,约占脊柱结核的4.2~12%。由于颈椎解剖结构复杂,应力集中,结核病变易造成椎体破坏塌陷,可引起颈椎后凸畸形,而死骨、脓肿、肉芽及椎体脱位等对颈脊髓造成压迫可导致四肢瘫痪,致残率高。颈椎结核发病隐匿,一般出现椎体破坏塌陷后才可明确诊断,故多数患者失去早期保守治疗机会。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对颈椎结核的报告较少,且多偏重于治疗,对其临床特点及诊断方面探讨不多。
颈椎结核的病理特点
颈椎结核的病灶绝大多数位于椎体,主要由于椎体易劳损,椎体上肌肉附着少,椎体内松质骨成分多,椎体营养动脉多为终末动脉。病灶发生于椎体附件非常少见,约占6.3%。单纯椎弓根结核仅占1%。附件结核易侵犯脊髓引起压迫症状。椎间盘无血液运行,故无原发性椎间盘结核,但容易被结核菌破坏。
结核杆菌从原发病灶主要经动脉系统进入椎体,少数通过静脉系统和淋巴管逆流进入椎体。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进入椎体的菌栓发病形成病灶。大多数(约90%)病例的椎体病灶只有一个。少数病例的病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每个病灶之间有比较健康的椎体或椎间盘隔开,因此也叫跳跃型病变。根据病灶的发生部位不同而将椎体结核分成三种类型:边缘型、中心型和骨膜下型。
边缘型
临床多见于成人患者,病灶靠近椎间盘,容易穿破软骨板侵犯至椎间盘,波及邻近椎体。以溶骨性破坏为主,死骨较少或不形成死骨。严重时相邻椎体发生塌陷而形成颈椎后突畸形。
中心型
此型多见于儿童,成人少见。病灶位于椎体中央。儿童椎体小,病变进展很快波及整个骨化中心,穿破周围的软骨包壳,侵入椎间盘及邻近椎体。成人椎体较大,病变进展慢,早期病变可局限在椎体中心部位,而不侵犯椎间盘及邻近椎体,因此早期症状不明显。病变以骨质破坏为主,形成死骨。少数病例死骨吸收后形成骨空洞,空洞壁的骨质轻度致密。空洞内充满脓汁或干酪样物质。晚期发展严重时,整个椎体可破坏,发生病理骨折,椎体压缩成楔形,形成颈椎后突畸形。
骨膜下型
临床较为少见。病灶多位于椎体前缘,以骨质破坏为主,往往无死骨形成。
颈椎结核的MR影像学表现
颈椎MRI能更早发现颈椎结核病灶,在椎体骨质无明显破坏,仅发生炎性水肿时,MRI检查即可早期显示。因此,MRI检查对颈椎结核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MR显示受累椎间盘T1WI大多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高低混杂信号。具体表现如下:
椎体破坏
T1WI上表现为低信号,T2WI上表现为高信号或高低混杂信号。
椎间盘变性
T1WI上表现为低信号,T2WI上表现为高信号。
椎旁软组织肿胀
T1WI上表现为低信号,T2WI上表现为高信号。
脓肿
T1WI上表现为低信号,T2WI上表现为高信号。
椎管受累
T1WI上表现为低信号,T2WI上表现为高信号。
颈椎结核的诊断与治疗
颈椎结核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包括X光、CT和MRI。其中MRI对颈椎结核的诊断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颈椎结核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物理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结核药物的应用。手术治疗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病情严重或合并脊髓压迫的患者。物理治疗包括热敷、按摩等。
总之,颈椎结核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MRI检查在颈椎结核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