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眼眶作为人体重要的视觉器官周围结构,其健康状态直接关系到视力及外观。眼眶病变的早期诊断对于治疗及预后至关重要。MR(磁共振成像)检查作为一种无创、多参数、多方位的成像技术,在眼眶病变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深入解析正常MR报告背后的健康真相,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眼眶健康。
眼眶解剖与生理
眼眶结构
眼眶由额骨、筛骨、蝶骨、腭骨、泪骨、上颌骨和颧骨等7骨构成,分为4壁(内、外、下、顶)。眼眶内有眼外肌、视神经、眶脂肪、血管及其构成的眶内间隙。
眼眶生理功能
眼眶不仅是眼球及其附属结构的容器,还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如:
- 支持眼球运动
- 保护眼球
- 调节眼内压
- 参与视觉传导
MR检查技术
线圈
MR检查中,头颅正交线圈或头颅多通道线圈被用于获取图像。
扫描体位及序列
扫描体位包括平扫横断面T1WI、T2WI,冠状面T2WI,斜矢状面T2WI(平行于视神经)。
脂肪抑制技术
脂肪抑制技术如化学饱和法、STIRT2WIFS有利于病变显示,T1WI上高信号病灶。
增强动态T1WI
增强动态T1WI横断、冠状及斜矢状位扫描脂肪抑制。
扫描参数
层厚3~5mm,层距0~0.5mm,FOV16~20cm。
正常MR报告解析
眼眶结构
正常眼眶结构在MR图像上表现为清晰、规则的骨性结构,无异常骨破坏、骨侵蚀等。
眼外肌
眼外肌在MR图像上表现为条索状低信号结构,位于眼眶内侧壁。
视神经
视神经在MR图像上表现为条索状高信号结构,位于眼眶内侧壁。
眶脂肪
眶脂肪在MR图像上表现为均匀高信号,填充于眼眶内。
血管
血管在MR图像上表现为条索状低信号结构,分布眼眶内。
眼眶间隙
眼眶间隙在MR图像上表现为低信号,无占位性病变。
结论
正常MR报告反映了眼眶结构的正常状态,提示眼眶无病变。然而,正常MR报告并不意味着眼眶健康无虞,仍需关注眼部其他方面的健康问题,如视力、眼压等。定期进行眼部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眼眶病变,保障视力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