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随着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血管内介入治疗作为一种微创、高效的治疗方法,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青睐。经股动脉 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TAVR) 是一种治疗主动脉瓣狭窄的创新技术。近年来,TAVR 外周入路作为一种新的治疗策略,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将全面解析 TAVR 外周入路的原理、优势、适应症、操作流程以及临床应用。
TAVR 外周入路原理
TAVR 外周入路是指通过外周血管(如股动脉、桡动脉等)进行 TAVR 操作,而非传统的经股动脉入路。这种入路主要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 血管穿刺:在患者外周血管(如股动脉或桡动脉)进行穿刺。
- 导丝及导管输送:通过穿刺点将导丝及导管送至主动脉瓣。
- 球囊扩张:使用球囊扩张瓣膜,为植入瓣膜创造空间。
- 瓣膜输送:将人工瓣膜通过导管送至主动脉瓣位置。
- 瓣膜释放:释放人工瓣膜,实现瓣膜置换。
TAVR 外周入路优势
与传统的经股动脉入路相比,TAVR 外周入路具有以下优势:
- 降低并发症风险:外周血管相对较粗,穿刺难度降低,可减少穿刺并发症。
- 提高手术安全性:外周血管入路对心脏及周围组织的损伤较小,手术安全性更高。
- 缩短手术时间:外周血管入路操作简便,可缩短手术时间。
- 减少患者痛苦:外周血管入路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更快,痛苦更小。
TAVR 外周入路适应症
TAVR 外周入路适用于以下患者:
- 高龄、高危患者:如高龄、心功能较差、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
- 经股动脉入路禁忌或风险较高患者:如股动脉狭窄、既往手术史等。
- 桡动脉入路成功患者:部分患者桡动脉入路操作成功,可继续使用桡动脉入路。
TAVR 外周入路操作流程
- 术前评估: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确定是否适合外周入路 TAVR。
- 穿刺:选择合适的血管进行穿刺,建立通路。
- 导丝及导管输送:将导丝及导管送至主动脉瓣。
- 球囊扩张及瓣膜输送:按照常规 TAVR 操作流程进行。
- 术后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手术部位情况。
TAVR 外周入路临床应用
近年来,TAVR 外周入路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果。多项研究表明,TAVR 外周入路与传统经股动脉入路相比,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住院时间更短,生存率更高。
总结
TAVR 外周入路作为一种新的治疗策略,在治疗主动脉瓣狭窄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临床应用的不断拓展,TAVR 外周入路有望成为未来心血管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